寧夏節能環保產業“墻內開花墻外香”
擁有世界尖端技術,卻受企業規模小、融資困難等因素制約
與全國相比,我區環保產業發展總體水平仍較低,普遍存在產業規模小、市場占有率低等問題,有些擁有世界尖端節能技術的寧夏企業受制于企業規模小、融資困難等原因處于“墻內開花墻外香”的尷尬境地。
水平領先區內推廣卻頻遇阻力
“寧夏制造”區內推廣屢受阻
“提及‘霧霾’大家都談虎變色,但如果能把我們的徑流式電除塵技術廣泛應用在火電、水泥、冶煉、制藥、化工、汽車尾氣治理等領域,寧夏煙塵實現近零排放的目標將不再是夢。”6月28日,在自治區政協組織的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調研會上,寧夏華能達公司董事長馬利君侃侃而談。據介紹,該公司獲得國家發明專利的徑流式電除塵技術目前處于世界前沿。自治區環境監測中心站曾對使用徑流式電除塵器的銀川熱電廠進行除塵性能檢測,除塵器除塵效率為90.3%至95.8%,該技術對細顆粒物PM2.5的捕集率超過95%,對破解捕集PM2.5技術難題、改進空氣質量有積極作用。
然而,就是這樣一項技術,目前在寧夏僅有銀川熱電廠和寧東馬蓮臺電廠發電機組對此進行了示范應用。與此相對的則是,目前國內外多家集團企業都關注此項技術,且應用此項技術的企業數量遠遠超出寧夏。為何此項處于世界前沿的節能技術“墻內開花墻外香”?作為專利申請人的馬利君也頗為無奈,他表示:“在區內企業推廣此項技術時,經常遭遇閉門羹飯,很多本地企業似乎不相信寧夏人有能力掌握領先世界水平的技術。”
“實際上,除華能達公司的徑流電除塵技術外,區內還有一些屬于環保科技領先的企業,如寧夏錦繡集團公司。這是一家工業固廢治理及綜合利用的專業技術型環保企業,近3年先后在中寧電廠、大唐大壩電廠等企業附近建設消納電廠排出的工業灰渣,年消納能力達600多萬噸,不僅可實現電廠灰渣零排放,避免電廠對灰渣處置占用土地、二次揚塵和因不利氣象條件下潰壩時的環境風險,而且其膏體填充技術可實現礦井采空區回填治理,同時提高煤炭綜采率30%-40%,但在推廣應用中同樣遇到阻力。”自治區環保廳相關部門負責人介紹。
多環節制約我區環保產業發展
政策和資金能否有傾斜?
“目前從我區環保產業發展來看,困難主要來源于一些政策扶持難以到位、市場發育緩慢、企業環保產品少、創新能力弱、產業規模小,缺乏競爭力等方面”,自治區環保廳相關負責人表示。
“我們出外競爭項目,對方大都要看我們的資質和業績,但我們企業剛剛起步,這方面欠缺,于是受阻。同時,攬不到項目,我們又哪來的業績?政府部門能否在區內項目招標時優先考慮我們這些技術處于國內領先的企業呢?”一環保企業負責人感慨。據介紹,我區現存的絕大多數環保產業企業,大多是以過去的鄉鎮企業起家和轉型的企業,設備落后,成套化、系列化、標準化水平低,難以形成規模效益和經濟效益,在市場競爭中還處于求生存的狀態,這導致我區環保產品生產技術落后、產品單一,技術含量低,大部分產品需要從區外或國外購進。
此外,作為典型的政策驅動型產業,優惠政策有助于推動環保產業發展,但一些企業反映部分優惠政策在落實過程中困難重重。如《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促進節能服務產業發展增值稅、營業稅和企業所得稅政策問題的通知》早在2010年就已經出臺,但因國家和自治區財稅部門均未出臺實施細則,使得此項稅收優惠政策一直無法有效落實。
此外,許多環保企業仍以中小型企業為主,產業集聚度不高,融資難的問題突出。對此,自治區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相關負責人提出建議,對于環保產業要加大財稅金融政策支持力度,設立循環經濟、資源綜合利用專項資金,發揮公共資金引領作用,引導各類金融機構對資源綜合利用、合同能源管理、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重點項目給予金融支持。同時,還要加大科技投入,鼓勵企業自主研發。
采訪中,不少業內人士建議,對于環保這一新興產業,自治區應有重點地選擇一批發展前景好的環保企業給予必要的傾斜支持,特別是在政策、市場、資金等方面給予優惠,使之增強實力,提高企業和產品的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不斷壯大我區環保產業的規模和實力。(
|